技术派|6枚火箭弹未击中靶舰,美“海马斯”为何在南海出丑|焦点快看

澎湃新闻   2023-05-03 10:17:47

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在美国与菲律宾联合“肩并肩-23”演习中,双方使用各种武器在南海击沉一艘充当靶舰的菲律宾退役巡逻舰。但美军引以为傲的两辆“海马斯”远程火箭炮进行了超视距射击,有 6枚火箭弹在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和美国驻菲律宾大使玛丽凯卡尔森的眼前没有击中目标。

事后美海军陆战队太平洋部队发言人尼克·曼威勒中校解释称“‘海马斯’未能在命中海上目标并不是什么大事,这次训练的重点是测试部队感知海上船只并将目标信息传递给美菲武器系统的能力,这为今后更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条件”。而菲律宾媒体给出的解释是:“这次的海上靶船是‘移动目标’。没有命中是因为该船正随波漂流并且不在正确的位置上。”最终,美军出动F-35B飞到了靶船的正上方,扔下了激光制导炸弹,才将靶舰彻底送入海底。

“海马斯”火箭炮发射制导火箭弹。事实上美菲两国对于这次的实弹打靶相当上心。在靶船选择上,他们特意挑了一艘已经退役的二战时期900吨级巡逻舰。为了能够首发命中,菲律宾还将靶船的位置从原计划的距离岸边45公里调整成了20公里。不过由于这次靶船所处海域太深没有锚定,使得靶船处于无规律的漂流状态,从而导致最后“海马斯”脱靶。其实“海马斯”M142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还是比较先进的,该型火箭炮技术源自于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M270重型火箭炮。“海马斯”M142整套系统主要是由M270火箭炮的一组火力模块、5吨中型战术车辆底盘以及升级后的火控系统组成。装有六联装火箭发射箱的“海马斯”全重10.9吨,能发射多种火箭弹和陆军战术导弹。由于美国从2006年起,已将所有的火箭弹转产为M30或M31制导型(GPS)火箭弹,而不再生产无制导火箭弹,所以目前该型火箭炮主要列装的弹药是M30/M31制导(惯性+GPS复合制导)火箭弹和部分库存M26无制导火箭弹。M26射程在32千米-45千米,另外两型制导火箭弹射程均为70千米,M30采用减少装药的集束弹头,M31则是单弹头。


(资料图)

同一种“海马斯”,不一样的战果

“海马斯”此次在“肩并肩-23”演习中,向靶船发射的是M31型精确制导火箭弹。而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接受美军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使用的也是M31制导火箭弹。据统计,乌克兰在得到第一批 “海马斯”火箭炮之后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海马斯”火箭炮具备较强的战略机动能力,能由中型运输机运输。2022年7月4日,波帕斯纳亚、梅利托波尔、乔尔诺巴依夫卡和斯尼兹内的俄军弹药库被确认遭“海马斯”打击而被摧毁,其中梅利托波尔弹药库的爆炸导致该基地造成400多人的伤亡。并且包括伊久姆在内的俄军第20军司令部和部分军师级指挥部也遭到“海马斯”火箭炮的攻击。当月22日,俄军在拉佐尔损失了一部48Ya6-K1低空搜索雷达。该雷达单价超过6000万美元,是S-300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俄军最先进的低空搜索雷达。被摧毁时该雷达部署于战线后方60千米远,因此推测只有“海马斯”火箭炮使用的M31型精确制导火箭弹能够打到这个距离。在去年赫尔松前线的激战中,乌军集中了多辆“海马斯”火箭炮,击毁了俄军多辆电子战车和指挥车,并且还击中了安托沃斯基大桥。该桥是在赫尔松北部作战俄军的最重要后勤补给线,虽然大桥没有被炸塌,但桥上已无法通行重型车辆,俄军只能依靠新卡霍夫卡大坝这条仅剩的补给线。不过就是这唯一的补给线也在7月29日被“海马斯”打得失去通行能力。赫尔松北岸的俄军最终被“海马斯”彻底切断了陆上交通线,只能依靠少量驳船和浮桥维持补给线运转。显然首批入乌的12台“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在乌克兰手里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美军这型轻型战术火箭炮系统被乌克兰几乎使出了战略武器的价值。

那么,同一种武器缘何在乌克兰和菲律宾不同的地方却有不同的战果?通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由于乌克兰战场上的目标主要是高价值固定目标,而菲律宾这次攻击的水面舰艇目标是非固定目标,有一定的低速运动特征,并且由于海水流动方向以及波浪导致舰艇位移的难以预测性,使得靶船目标的相关参数变化较多较快,致使目标被击中的难度大大增加。那么美军一直宣称拥有精确打击能力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性能究竟如何?是否拥有击中移动目标的能力呢?

“海马斯”火箭炮发射“陆军战术导弹”。“海马斯”升级,能够攻击移动目标“海马斯”火箭炮系统目前装备的M30/M31型弹药都是在M26无制导弹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两型精确制导弹药在M26的弹体上增加了制导组件和鸭式控制组件。制导组件的主体是1个惯性测量单元和1台GPS接收机。其中,惯性测量单元由小型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由内置导航计算机接收数据并计算;GPS接收机接收卫星系统信号并进行定位。如果发现火箭弹偏离了目标,制导组件就向鸭式控制组件发出信号。这使得最大射程70千米的M30/M31,误差精度却在5米。但是GPS制导却存在着一个先天的缺陷,这种制导方式实际上攻击的是已经被GPS定位的坐标,对移动目标及突然出现的目标打击精度差,并且对卫星依赖程度过高。

针对这样的问题,“海马斯”火箭炮制导弹药的改进升级也不断在进行着。2015年3月,波音公司和瑞典萨博公司联合开发了新型的GLSDB制导火箭弹,就是把M26火箭弹的发动机和美国空军的GBU-39小直径炸弹组合起来。GBU-39是美军近年来开发的小体积、高精度、远射程的精确制导弹药,采用高精度的差分定位系统和捷联惯性制导,圆概率误差只有1.5米。GLSDB制导火箭弹上的M26火箭弹发动机先将GBU-39送到40千米之外的高空,然后GBU-39脱离并在这一高度继续滑翔70千米后打击目标。因此GLSDB的最大攻击距离可以达到110千米。同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试验了新型的制导火箭弹GMLRS+。新的制导火箭弹通过在M31火箭弹上加装半主动激光导引头,成功命中40千米之外的运动目标。虽然该型弹能够从数十千米外发射并精确命中一辆战车或者一艘小艇,但是需前置部署激光指示系统,在战场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铠甲”S1防空系统多次成功拦截“海马斯”发射的火箭弹。从技术角度来看,“海马斯”的纸面性能确实比较先进,但我国远程火箭炮技术水平早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经自主研发了多个型号的先进远程火箭炮,部分产品还成为对外军贸的明星产品,所以“海马斯”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少可借鉴的地方,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对于防御方来说,应对“海马斯”的方法无非两种。第一,在其还未机动至发射阵地射击前先行摧毁。第二,一旦无法保证摧毁,应拦截其已经发射的火箭弹。首先最好拥有种类多样且性能先进的战场侦察体系,包括光学、雷达对地成像侦察卫星以及各型携带有先进光学侦察吊舱、雷达的有人机和无人机,其次拥有各种远程制导炮弹、火箭弹;机载制导炸弹和对地导弹,一旦发现目标便可迅速发起攻击并摧毁。

而从目前来看,我军虽然已经装备了红旗-9、红旗-16、红旗-17以及各种口径的防空火炮,这些覆盖远中近和高中低的硬打击手段确实能够取得拦截成果,但这种拦截方式成本高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否应专门研制和开发一种类似以色列“铁穹”低成本防空导弹系统,再结合我军已经装备的陆基近防炮,以应对来袭的火箭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目前我国军工的科研和生产能力,技术上的难度并不大,这样既能保证了实用性,又考虑了经济性,使得在战场上火力的持续性和费效比都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兼顾。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热文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