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丨施一公院士:必须进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环球观焦点

四川在线   2023-05-27 00:11:32

施一公做演讲。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摄影 郝飞 发自北京

5月26日,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内外多位重磅嘉宾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知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做了题为《科技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演讲。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进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主题演讲环节,温和儒雅的施一公第三个上台。在公众眼中,施一公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他是顶尖科学家,还因为他经常做出大跨度的选择,一次次突破自己给科学界、给公众留下的固有印象。

1998年至2002年的5年间,施一公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科学界三大顶级期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在其研究领域内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声誉,之后却深刻反省自己的“成功之路”,一改过去选择稳定但回报丰厚的课题的习惯,追求前途不明的、高风险的学术课题;在美国已经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就,生活安定幸福,他却放弃美国终身教职,选择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在清华大学奋斗十年,升任副校长后,他又辞去职务,从零起步创办西湖大学。

讲台上的施一公不疾不徐,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他说,人类知识体系正在变得无比庞大和严密。面对如此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怎么保持创新、继续创新?施一公说,过去几十年的科学发展证明——多样性、差异性极大地促进创新。“如果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向前发展,我们不得不进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威胁、粮食安全等诸多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都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全球科技共同体、通过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施一公说,过去十多年,中国快速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的中央,“中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类社会对于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需求前所未有,但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性竞争”和“逆全球化”挑战。部分技术先进国家把不同国家科技创新竞争视作“零和博弈”,联合对后发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努力和追赶进行打压,鼓吹所谓“脱钩”。

大国间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有效开展合作?施一公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国际顶尖人才。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合作,才能让世界共赢。”施一公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增加,受益于留学,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地丰富,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不过,在中国人才越来越丰富,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

“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施一公说,研究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西湖大学联通中西,在这里不看论文的篇数、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获奖情况和人才头衔,这样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创新生态,聚集了来自11个国家(地区)的180多位顶尖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西湖大学正在研制有望成为世界最好的抗新冠特效小分子药物。

他认为,在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向善,也能给世界带来福祉,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

热文榜单